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十分旺盛,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本文将对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区域分布、部分代表性企业等进行分析,以供参考。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由上中下游三部分组成。上游是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包括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等;下游是集成应用和终端应用,包括系统集、终端应用等。
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连续十年居世界首位。202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2.2万套,同比增长5.4%。2022年工业机器人注册量大增,相关企业注册量首次突破7万家。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新增注册企业76667家,增长速度快。
全国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其中广东机器人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规模位列全国首位,集聚了拓斯达、汇川技术、瑞松科技、长盈精密、大族激光等知名企业,江苏集聚埃斯顿、科远股份、绿的谐波等知名企业,浙江省集聚了双环传动、爱仕达、浙江钱江等知名企业。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大部分企业在上下游均有涉及,如上游代表性企业有秦川机床、汇川技术、新松等;中游代表性企业有埃斯顿、科大智能、埃夫特等;下游代表性企业有新松、埃夫特、博实等。
作为中国交流伺服及运动控制领域的拓路者,埃斯顿构建了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产品系列全面覆盖: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丰富的产品包括:高精度多轴运动控制器、50W-200kW交流伺服系统,变频器,PLC,触摸屏,机器视觉、传感器等产品。并携手全球化团队共同打造出全球十大运动控制品牌——TRIO(翠欧)。埃斯顿一直秉承ALL Made by ESTUN的战略,坚持系统级正向研发,机器人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达到95%以上。拥有全系列覆盖3-700kg负载,76款工业机器人产品。在中国市场埃斯顿机器人出货量持续多年位列国产化品牌第一,在汽车、光伏、锂电池、金属加工、电子制造、建材家居、物流包装、食品烟酒、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特种车辆、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细分行业携手行业领军品牌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产线及工厂。其中,埃斯顿为光伏行业打造的“光伏排版机器人”荣获2023年国家单项冠军荣誉。新时达以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专注于伺服驱动、变频调速、机器人和工业控制器等产品,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新时达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3C电子、锂电、半导体、光伏、物流、食品饮料、医疗、汽车、点胶、激光、机床、电梯、水泵、暖通空调、橡胶塑料、通用节能、工程机械、金属制品、化工制品、家俱等行业与细分领域,服务于全球110多个国家与地区。新时达注重研发,在上海、深圳、西安、杭州、德国和日本设立研发中心,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实验室具有国家CNAS认可资质。新时达参与编制与修订40多项国家技术标准与行业技术标准。截至2023年中,新时达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40项,其中发明专利343项,软件著作权277项。汇川技术聚焦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专注“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核心技术,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定位服务于高端设备制造商,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基础,以快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为主要经营模式,持续致力于以领先技术推进工业文明,快速为客户提供更智能、更精准、更前沿的综合产品及解决方案,是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佼佼者和上市企业,入选 “2022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排名第42位。汇川技术拥有苏州、杭州、南京、上海、宁波、长春、香港等30余家分子公司。埃夫特是一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高科技公司。埃夫特以通用机器人研发制造为基础,在喷涂、焊接、码垛、搬运、上下料等多个应用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3C电子、光伏、锂电、金属制品、家具、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等各行各业。埃夫特机器人和解决方案遍布全国,并出口到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凯尔达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及工业焊接设备领域,是一家集自主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车辆船舶、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石油化工、金属家具、五金制品、医疗器械、健身器材等行业。凯尔达在工业机器人及工业焊接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发展迅速。设有“凯尔达机器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凯尔达数字化智能焊接技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省级研发机构,先后牵头主持了“弧焊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 机器人激光三维焊接切割系统关键技术及工艺研究”、“熔滴柔性过渡全数字控制气体保护焊机研制”等多项省市重点研发项目。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凯尔达已经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工业焊接技术为核心的焊接机器人应用及工业焊接设备的成套技术,已获专利100余项。作者:新材料行业研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